《功名篇》
易道预测
《韩非子·功名篇》解说(28·1)
功 名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
【解说】:
1、本篇篇名是对全篇内容的概括:“功名”是特指君主的功名,全篇是论述君主成就功名、成为名垂史册的明君圣主的条件。这头一段就是先列出四个条件,然后依次对每一条的必要性作最简明的交代。
2、这段话好懂,要注意的是:①“贲、育”就是《观行篇》中论及的孟贲和夏育两位大力士,“尽人力”的“尽”是“尽心尽力”的“尽”,全部使出的意思。②“不务而自生”的“务”是“务农”、“不务正业”的“务”,努力从事的意思。③“不趋而自劝”的“趋”是催促义(《晏子春秋·杂上》:“晏子令吏重其賃,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劝”是勤勉义。④“不急而自疾”的“疾”是急速义,这里引申为“自动努力、尽力”;“不急”是指客观情势并不急迫。⑤“不进而名成”的“进”是进取义,这里引申为“追求”义。⑥“若水之流”领起的四句,是对完全地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时君主事业的进展状况和他的主观精神境界,做一番描述、比拟、刻画、赞美,所以接着说“故曰明主”。——“行毋穷之令”是说他的号召、命令简直不会遇到阻碍:“毋”通“无”,“穷”是因遇到阻力而停止的意思,(《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辨析】:
1、用“故”字领起的两个“则”字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从形式上看,是对上两个条件复句的条件和结果(前件和后件)同时加以否定而得到的,但是,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没有“否定前件从而否定后件”的格式)。韩非子会犯这样的逻辑错误吗?所有注家对此一律不加讨论,只是径直把这个“故”字翻译为“所以”。我以为,这表明译者只是在翻译“字句”,未能顾及到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不知不觉地”让韩非子蒙受了一个“逻辑修养不够”的小冤屈。——我说这些,是要郑重地指出,这个“故”字不是用来表示推出关系,而是表示文义的大转折,即相当于“反之”。我的根据是:①“故”字有相当于“相反、反而”的意义与用法,这在韩非子本人的著作中就有用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下》:“燕人无惑,故浴狗矢。”②把这个“故”字训作“反之”,它领起的两句就是从反面对前两句说的意思加以强调,这样才能把文义讲通。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两句是后人读了前两句后生发的感悟,于是写了下来,又羼入到正文中了,所以这个“故”字乃相当于“夫”。因此,我把这两句放到括号中。这里是要依次列出“非天时”、“得人心”、“因技能”、“得势位”的结果,在讲完“非天时”的结果后插上两个“则”字句,不仅使得四句的内容不相称了,文章也失去了整齐美,还读来很不贯气了;从这方面看,也应采取上述理解和处理。
2、“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句,张著译作:“违反了人心,虽然有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使民众尽力。”刘译基本同此,只是“虽然”作“即使”;陈译则大有区别:“违背了人心,就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大力士也不肯多出力气。”试问:对“尽人力”三字,谁理解对了?我的想法是:从后面说“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看,韩非子有个预设:要是“逆人心”,民众就会让你“趋不胜趋”,而且,“趋人”(催促别人干活)是得自己先有“趋”的力量的。据此可知,此句展开来说,是:要是不得人心,民众就会让你“趋不胜趋”,以致你即使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大力士,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让广大民众为你尽力。——所以我裁定,是张、刘理解对了;但我不知张、刘二位先生是否正是我这样想的。
【译文】:
明君圣主之所以能够成就功名,其原因有四:一是得天时,二是得人心,三是有技能,四是获得了权势和地位。不得天时,即使出现十个尧,也不能在冬天使土地长出一个穗子;违逆人心,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不能使民众尽力(反之,得有天时,是即使农耕不够努力,穗子也会自己生长出来;顺应人心,即是对民众不加督促,他们也会自动勤奋起来的);依靠技能,即使客观上并不紧迫,民众也会力求尽快完成任务;拥有了权势和地位,即使并不追求,也总会有名声的。上述四个条件齐备了,君主的事业就会像水一样地流动,像船一样地地漂浮,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进行,其号令总是畅通无阻:所以称之为明君。
官网:www.yidaofs.cn 版权所有:易道風水網
地址:绍兴县会稽山上 绍兴市越城区新建南路861号-绍兴南易文化办事处 联系人:尉汤渺
手机:13757585257 助理:13615758576 邮箱:wtm5257@163.com 网址:www.yidaofs.com